校友作家作品展
群星閃耀,我們的青春文學夢:臺中一中校友作家作品展
作為第一所屬於臺灣人的中學,創立於1915年的臺中一中即將邁入第一百一十年歷史。其獨特歷史意義銘刻於創校紀念碑上所載的「吾臺人初無中學,有則自本校始」,始終是臺灣社會與教育史上的重要存在。對照臺灣文學的發展,橫跨日治時期至當代的縱向時間線,加以其橫向連結中部區域的核心地理位置,亦使臺中一中得以長期匯集中部地區人才,成為深具指標性的文化空間。
本次展覽計畫即嘗試以校園場域為觀察起點,彙集臺中一中校內、外文學社群與刊物如銀鈴會《ふちぐさ(緣草)》、《潮流》,與《中一中青年》演變的《育才街》等,以及師長校友之出版品、口述訪談紀錄等第一手史料文獻,重新還原文學少年們所匯聚激盪的文學火花,以及與跨越校園之外的當代文學創作社群互動。除藉此探測臺中一中在文學星空中的節點意義,也嘗試與既有的臺灣文學發展對話,勾勒一幅串連臺中在地、乃至臺灣文壇的星圖,以呈現歷史的縱深,網絡的連結。
本展覽依時序擬分為三大部分:
(一)1915-1955:變動與更替——從日治到戰後的微光
從日治時期橫跨戰後國民政府統治初期,此階段文藝創作以日文為主,除巫永福、陳千武等知名作家,尚有以臺中一中學生為核心組成的「銀鈴會」,發行有《邊緣草》、《潮流》等刊物,是戰後跨越語言寫作的一代。另外,如齊邦媛、楊念慈與胡楚卿等任教一中的師長作品,亦將在本次展覽同步介紹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《潮流》刊物封面照 | 臺灣文學館近年出版之《銀鈴會同人誌》 | 張彥勳在《笠》詩刊上撰有數文回顧銀鈴會始末 |
(二)1955-1995:突破與躍動——群星匯集的六、七零年代
於此時期就讀臺中一中的校友們,今日皆已為文壇前輩與中堅骨幹。本次展覽將介紹過往未曾被注意的刊物——《中一中青年》與《育才街》。這些刊物登載內容以新儒家思想介紹、現代主義文藝論述與創作為主,除了是校友作家們青春文學夢的重要起點,也與中部地區各校與文藝社團頗有互動,反映一個文藝青年匯聚並閃耀的時代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中一中青年17期封面 | 中一中青年18期封面 | 蔡仁厚所撰著的新儒家論述 | 楚卿所撰著的新儒家論述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育才街目錄與內頁舉隅 |
(三)1995-2025:獨立與多元——當代閃耀的星光
最後,自1996年至迄今入學的校友作家,其中多人今日已為文壇中、新生代明星,包括阿布、林佑軒、雪羊、林敬峰、黃璽與早逝的江凌青等。他們的創作主題相當多元,包括但不限於性別、醫療、自然、族群與藝術評論等面向,與百花齊放的當代臺灣文壇正相呼應。除此之外,行之有年的「一中女中文學獎」與最具代表性的「台積電青年文學獎」,也是我們追蹤文學新星的重要線索,也將在本次展覽中加以介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