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校紀念碑碑文
本校創立紀念碑
正面碑文:
「吾臺人初無中學,有則自本校始。蓋自改隸以來,百凡草創,街莊之公學側重語言,風氣既開,人思上達,遂有不避險阻,渡重洋於內地者。夫以髫齔之年,一旦遠離鄉井,棲身於萬里外,微特學資不易,亦復疑慮叢生,有識之士深以為憂,知創立中學之不可緩也。歲壬子,林烈堂、林獻堂、辜顯榮、林熊徵、蔡蓮舫諸委員,乃起而力請於當道。大正三年(1914),甲寅三月念四日,蒙佐久間督憲許准,於是委員等自投巨金以為眾率,不辭勞瘁,悉力於募貲鳩工等事,賴各方之踴躍捐輸,共募集金二十四萬八千八百二十圓。乃於大正四年(1915)五月開校,同年三月經始建築,至翌年十二月告成,佔地一萬五千坪,工費二十一萬八千一百三十六圓餘,學堂宿舍齊備,蓋亦燦然大觀矣。殘金三萬餘充作圖書備品等費,以供學子研鑽之資。於此可知當時諸委員之辛勤與夫義助者之熱心為何如也。歲遠年深,慮無有知其事者,爰記其大要,並附捐貲者之芳名於後,以告來者。
昭和七年(1932)九月穀旦
背面捐資人名:
辜顯榮、林烈堂、林熊徵、林獻堂、蔡蓮舫
鄭拱辰、林厚記、李春生、林階堂、楊澄若
林澄堂、林柏壽、林景仁、陳中和、吳鸞旂
林祖壽、林紀堂、陳定國、吳昌才、林松壽
黃東茂、鄭萬鎰、顏雲年、呂琯星、姜振乾
黃南球、王雪農、阮建業、林友卿、林月汀
賴長榮、林資基、楊吉臣、呂汝玉、林根生
徐杰夫、黃維生、林燕卿、吳汝祥、林萬選
張佐台、黃海生、黃 興、洪韞玉、賴務卿
賴銓卿、林仲衡、陳添丁、楊瑤卿、林慶生
杜 清、許天催、張青雲、林肅卿、林瑞騰
李春盛、林鳳鳴、賴繩武、林耀亭、林汝言
黃茂盛、林佐璿、林柏璿、呂鶴巢、黃玉階
簡阿牛、蕭載福、蕭紹賡、歐陽長庚、李永福
李萬居、呂鷹揚、趙玉牒、陳紹唐、黃春帆
李其昌、林崧雨、吳沛然、林崧生、林祖藩
魏衍槐、林文華、林秋金、林啟川、何添丁
林榮泰、黃汝舟、蔡敏瀾、吳德功、陳紹年
林獻章、賴清標、林 東、蘇維仁、魏林科
林光輝、林 錦、何寶琦、何寶銀、何寶峰
林俊堂、林幼春、陳林氏淑女、許梓桑
鄭維乞、李文樵、李謀番、劉神嶽、林海力
蔡柏初、楊庚生、蔡介明、陳清景、謝仁賢
張傳盛、林清福、林清文、蔡念新、張達源
陳 瑚、林建榮、吳銘元、洪錦水、洪 章
張玉書、羅金水、陳 進、林玉崑、薛果堂
張迺榮、林德溪、王卿敏、林伯廉、林啟三郎
廖乾三、陳邦畿、莊啟鏞、陳際唐、吳克明
劉慶業、劉成通、蔡氏甘、洪以南、施學賢
蔡 川、賴火輪、陳其春、林禮仁、王明卿
林木川、黃金生、陳鳳飛、蔡火賓、王英元
陳 水、張聯登、林文智、吳宗敬、蔡 戇
許秋金、陳長盛、李嘉謨、蔡然標、曾席珍
沈瑞辰、蘇育奇、黃壽臣、莊伯容、林明哲
林玉書、周福全、陳老英、賴尚文、黃明讓
蘇孝德、鄭芳春、林維朝、李品三、林 本
林蕃外、曾文川、李進興、朱 麗、王燕翼
李振鵬、李滋濕、李心匏、陳 培、林 榮
鄭以春、陳汝甘、賴維種、賴張氏緩、賴火烈
吳仕騰、林秀榮、林永興、吳炳炉、劉來旺
張鴻儀、洪紫薇、林金水、林朝碧、潘玉山
|
|
臺中一中創校紀念碑-正面 |
解說:
進入臺中一中校門,迎面而來的是創校八十周年雕塑,校門的兩旁,右側花園立著「創校紀念碑」,左側立著「毋負今日」碑,兩個代表臺中一中永遠精神的花崗岩石碑。
「創校紀念碑」記載了臺中一中創校的由來和經歷,碑文上:「吾臺人初無中學,有則自本校始……」。此碑文清清楚楚地說明了臺中一中創校背景。
自日治明治三十一年(1898),臺灣總督府以府令第七十八號發布「臺灣公學校規則」後,原本設立的國語傳習所一律改為公學,或是由街庄新設公學校。日人以殖民統治者來對待臺灣人,教育政策主要在傳授日語和基本技藝教育,臺灣同胞在日人奴化教育,愚民政策下,教育機會與日人極不平等,很多高等學校都是日人就讀。
大正元年(1912)春天,當時正值林烈堂祖母羅太夫人八秩晉一大壽,林獻堂本擬撥萬金來辦理慈善事業,為使祝壽更具意義,兄弟幾經商議與友人獻策未定,最後決定要創立一所收納臺灣子弟的私立中學,使臺灣子弟不必再受日人之歧視與差別待遇。
大正二年(1913)九月,臺北、中部各廳臺人有志者林烈堂、林獻堂、林熊徵、辜顯榮、蔡蓮舫等十七人提議,為保存祖國在臺灣的文化,接續我中華民族的命脈,認為有設立臺人中學的必要,向當時總督佐久間請願;其理由為初等教育普及的結果,各地需要更進一步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數日益增多。此時臺灣極度缺乏中等教育機關,不得已而遠渡重洋、不辭辛苦萬里奔波,負笈往東洋求學的人越來越多。為了臺灣青年學子之前途考量,確有設立之必要。
總督府對於臺人的教育並不熱心,更不能同意臺人自己辦學校,幾經波折和日人的百般阻撓,乃改為臺人出錢,建築校舍,捐獻政府,由總督府設立,以專收臺人子弟為條件的「公立臺中中學校」的妥協案終獲成立。
大正三年(1914),商議既定,獻堂增加捐款一倍,並與長房之烈堂、二房之紀堂諸從兄積極籌劃建校事宜,於是召集中北部士紳辜顯榮、吳德功、蔡蓮舫、林熊徵等十七人,共襄盛舉,在數月之間募得二十四萬八千八百二十圓(中部捐款達十四萬八千餘元,約佔百分之六十)。
再經由林烈堂捐土地一萬五千坪,當時選出建設委員十一人:新竹廳鄭拱辰,臺北廳林熊徵、李景盛,臺南廳陳中和,嘉義廳徐杰夫,南投廳林月汀,臺中廳林烈堂、蔡蓮舫、林獻堂、吳鸞旂、辜顯榮。並公推林烈堂為委員長統籌捐貲與建校一切事宜,大正四年創立本校,定名為「臺灣公立臺中中學」,於是第一所培育臺灣青年的學校終於誕生。日本學制以四月為學期開始,由於創校伊始,籌備不及,乃延一個月至五月一日開學,即定本日為校慶。